国城市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厚的本土规划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精神的优秀规划传统。生态文明时代下,城市发展有新要求,其中很多要求与传统营城智慧不谋而合。比如,如何构建更加和谐的城市与自然关系,如何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等。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泉城”。千年古城绵延至今,济南的传统营城智慧既包含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普遍性,又有着符合本地山水人文特质的独特性。这在济南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1. 济南的特征:山河交汇、因泉扬名
济南的特征可以概括成8个字“山河交汇、因泉扬名”。济南得名是因在济水之南。黄河改道后,济南背依黄河南靠泰山形成山河交汇的格局,山环水抱,藏风得气,有利于城市发展。
如果说山河交汇是济南最大的空间特色,那么泉无疑是济南最大的城市亮点和品牌,“泉城”也是济南独有的城市名片。济南的营城过程、城市发展和泉水河流的互动密不可分,同时充沛的冷泉水量支撑起济南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与泉相伴的美好生活。很多济南市民会跑到泉水边煮茶做饭,泉和人民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2. 融入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
山川定位。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曾说过“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在山河交汇、因泉扬名的背景下,济南古城格局非常有特色。济南古城始于西晋,城市的选址、城墙的定位都与周围山川关系密切。根据张杰先生的研究,济南和很多中国古代城市一样,在大自然环境中求得山川要素形成的“中”(天心十字),确定城市选址。城市中的一些重要要素,如城墙、主要建筑的选址建设和周边的环境密切相通。通过将城市与建筑纳入区域环境,实现城市和自然相融相洽。
模数控制。城市和自然相融形成的有机体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空间载体,也是传统“礼制”的重要空间表达。“礼”的内涵通过秩序和差别来表达,天地万物皆有序,自然和社会秩序是统一的。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路下,区域空间趋于体系化,并和自然山水相融洽,形成均衡而有韵律的结构。济南所在的泰山至大汶河流域,在重要的济南-泰安-曲阜-邹城古城轴线上。在这个范围内存在很明显的模数控制,模数从区域层面一直影响到城市内部。模数控制客观上使得城市的人口资源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不会无限扩张,呈现有序的状态。
借景入城。古代人深受园林营造技法的影响,园林讲究取景,建城市也是一样。即用城市轴线来面对山光水色,引山景融城。比如济南著名的齐烟九点,在千佛山可以远眺北部9个小山头,包括著名的鹊山和华山,这是一个重要的视觉廊道。轴线的运用形成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空间上还是心理认知上,都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景与城市中的人文空间相结合,天地之美与人工之巧相得益彰。
3. 基于空间秩序的人居环境
制宜结合。城市营建上有很多传统做法,中国古代《周礼·考工记》里的匠人营国是标准制度;同时也有《管子·乘马》的“因天材,就地利”,这是因地制宜。实际上很多城市都是二者相互结合形成的理性空间。比如,济南大体是方城,但城墙和城门的布局进行了灵活调整。北门考虑排水的需求,因为这是个水门;南门相对比较居中,同时也考虑了外围两个小城的交通需求;东门考虑到夏季径流洪水的影响,选址在偏北地势高处,人烟较稀;西门除了考虑西部小城的出入外,也兼顾了对外交通的需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城市居民更好的生产生活,为了生活的便利性。
主从有序。通过重要的人文空间、信仰空间的营建,建立城市内部的空间秩序,把城市和地方文化相结合,让城市成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城市重要空间,包括行政中心、公共建筑、宗教文化、景观节点等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和气质,且布局相对稳定。从建成之初到现在大体延续,并且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
依泉成园。中国古代营城技法深受园林布局影响,注重风景营造。济南最大的特色是泉,围绕泉水园林有很多,公共园林如趵突泉、黑虎泉,私家园林如通乐园等。但是,济南更特殊的是什么?除了城中有园外,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园林,这个在其他城市很少见。通过造园思维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把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融为一体,济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宜居之城。
1. 演变与发展
济南的城市发展历程从近代以来,首先是1904年自主开埠,形成了一个“双中心”格局,随后是以双中心向外围扩张,但是由于受到南北山河地形的制约,逐渐变成了一个东西轴向的城市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山、泉、湖、河、城一体的空间特色不变。2002年的济南战略和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吴良镛先生指出,“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构成这历史城市山、城、湖为一体,别具一格的风貌。
2. 传承与创新
新时代、新格局。新时代济南面临了几个战略调整:一是黄河沿岸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上黄河北岸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城市向北跨越;二是济南和莱芜行政区划调整让济南跨过了泰山的束缚。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泰山黄河时代”。尽管尺度扩大、结构变化,但“山、泉、湖、河、城”一体的城市特色不变,在城市营建中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
3. 延续山水格局,构建更加和谐的城市与自然关系
山川定位。如何延续山水格局,构建更加和谐的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在山川定位上,核心是遵循周边的自然山水关系,利用山水要素确定城市组团的方位和构成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若干条连通泰山和黄山的山河通廊,有机联系城市与泰山黄河。对于城市周边的山体,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山划定了重点山体和一般山体,按照郊野型、山水型、眺望型、综合型、社区型和生态型分别给予管控和管理。根据水的不同功能,按照公共服务引导型和生态景观引导型,紧密联系所在的功能场所,形成城市发展的特色要素。
模数控制。模数控制实质上是如何让城市和自然关系能够在尺度上匹配。如何构建一个体系完整的城市组团结构是重中之重。首先,根据山体水系廊道的自然地形,划定合适的城市组团规模结构,避免城市无序蔓延变成“摊大饼”。其次是要合理规划中心布局,要围绕生活圈的设置、中心体系的建设来促进城市的功能协调和职住平衡,实现用地混合布局。
对济南来说,交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济南的城市拓展受到地形条件的挤压变成了单中心蔓延式,且缺乏交通轨道的支撑。必须改造为以平行多通道交通走廊支撑的多中心组团式带状结构,才能既高效又有弹性,才能系统地化解城市的拥堵问题。
借景入城。要重视景观轴线和视觉廊道的管控,无论是原有的景观轴线,还是新增的城市组团轴线,都要加以管控。这样城市的增量空间和存量空间都能形成和自然环境相融的关系,能够延续济南“人在丹青万幅中”的城市意象。针对现在景观廊道被无序建设所阻挡的问题,要加强历史城区和周边的视觉廊道控制,加强文化名城保护。济南最重要的一条轴线是泉城特色风貌轴,规划以老城为中心继续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南至千佛山、北达智湖,建立泰山与黄河、新城与老城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与肌理,疏解低端工业、市场、物流;整治文保单位占用,优化使用功能,实现还绿于民、还文物于民。
4. 继承城市秩序,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
制宜结合。在城市人居环境方面,本质上是如何在尊重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实现空间布局优化。在生态文明时代,首先梳理生态本体条件,包括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的底线约束和刚性管控,并且在此基础上梳理适应地形地貌的路网和水系廊道,形成具有济南特色的“一山一河、八湖百泉多廊”的生态格局。同时,结合自然空间的优化利用,打造济南未来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比如,在黄河沿岸提出建设湿地公园;在南部山区提出结合康养功能,重点布局康养产业;未来“八大湖区”周边的创新发展成为城市新经济的策源地。
主从有序,从城市的人文特质和时代风采方面来实现结合。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历史建筑保护,提升城市活力,展现全新风采。深挖工商业遗址价值,在现有工商业以及旧厂区等历史背景下,结合文化创新产业的植入带动发展,建设胶济文化创意走廊。济南历史上的自主开埠是自新求变的过程,和现在创新发展的精神内核是延续的。胶济线是一个重要的工业文化遗产,它串联起商埠区到古城,再到东部的济钢工业片区。应深挖工商业遗址的价值,通过胶济文化走廊的建设,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植入来实现现代化的更新改造。对不同的片区提出了不同策略,比如风貌较好的片区以修复为主,实现开放参观;对一般片区结合城市功能打造活力空间,比如建文创产业园区;部分片区可以根据城市的需要,建设配套设施和公园绿地,补齐文化设施等方面短板。
依泉成园,突出泉景保护与开敞空间设计,让城市的自然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景观更加突出。济南的泉其实包括市域范围内的北温泉、南冷泉的大概念,在规划中予以充分展现。在城市内部通过泉道泉景全体系的建设,以建设泉道为契机,串联文化节点,提升空间品质。
很多城市有八景的传统,济南也不例外。刘敕在《历乘》中提出了“济南十六景”,而在《历城县志》里也有“八景”的说法。这次提出了新时代济南新八景,即城内八景,城外八景。按照王树声先生的话,“‘八景’传统让中国城市始终有一个‘风景意识’和‘风景责任’,……是中国人表达城市人居环境的一种习惯,一种智慧和经验。”希望这个习惯能够一直传承发扬,让城市更加有魅力有特色
总结与思考
1. 传统营城智慧如何传承和发扬
首先是延续山水格局、营造更加和谐的城市与自然关系方面,从传统的山川定位转向遵循区域尺度的自然山水关系;从传统的模数控制转向构建体系完整的城市组团结构;从传统的借景入城转向加强景观轴线和视觉廊道管控。其次是在继承城市秩序、营造更加宜居城市人居环境方面,从传统的制宜结合转向尊重自然条件的空间布局优化;从传统的主从有序转向彰显城市人文特质和时代风采;从传统的依泉成园转向突出泉景保护与开敞空间设计。
希望通过传统营城智慧的传承和发扬,能够让传统济南和现代济南在空间和文化上建立一个延续的纽带。下图是济南老城与商埠区跟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看到它非常和谐,城市内部功能非常有致。
下图是战略规划项目组绘制的,希望现在的、未来的济南能够延续山水自然的关系,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让山泉湖河能够为城市增光添彩。
2. 一些延伸的思考
在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是城市发展中的“变”和“不变”。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多东西在变化,包括规模、尺度、结构、产业、科技等方面。但是本质性的东西不变,比如生态的本底、文化的价值以及城市为人服务的本质,还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营城智慧里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建设有借鉴意义。
另外一方面是各个城市之间的“同”与“不同”。中国古代城市的文化基因是相通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不同城市存在差异化的山水格局和地方文化。比如,济南最突出的是山河交汇和泉的特色。如果能真正地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传统的营城智慧,那么未来城市建设就不会再出现那么多的“千城一面”。
感谢住建部杨保军总经济师和各位中规院院总的悉心指导!
感谢陈鹏所长和项目组魏来、白理刚、张昊、国原卿、许顺才等各位同仁的辛勤付出!
感谢济南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的信任与支持!
感谢济南市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同衡、山东建筑大学等专题团队的倾力协作!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陈宇:生态文明视角下济南传统营城智慧的传承与发扬——基于济南战略规划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