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就“智能规划赋能国土空间全要素管控和精细化治理”展开对话,讨论了两个议题:(1)精细化治理与城市规划设计是否有强关联?(2)城市数字化转型,城乡规划学科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王凯,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王凯院长代表广大活跃在一线的规划设计师率先发言,就智能规划及其对规划实践的赋能作用分享了自己的感受。首先,从大趋势上,数字化、智能化已不仅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社会迭代过程,对此规划工作者和教育者应积极应对,正视时代的变革。但是目前规划设计仍多采用传统规划方式,智能规划方法如何赋能方案的编制和生成,让规划设计师能够使用、愿意使用,仍是尚需努力的方向。在研究方向上,王凯院长希望智能规划能进一步聚焦于基础设施运营和生活便利性提升,更好赋能城市治理内容。最后,王凯院长指出数字化时代规划学科不仅要关注技术革新对空间规划的变革,更要思考新时代下如何传承、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考虑了人文因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才能迎来真正的中国数字化时代。
沈尧,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沈尧博士对于上半场“智能技术如何认识并把握规律”这一大的主题发表了看法。沈博士认为使用智能技术将规律显影是第一步,要积累足够的规律图谱。其次是将规律转变为知识,这样才能将其传播和再创造。最后提出,这一议题应当是规划学者和行业内实践者共同的努力,因为学者只能够提出科学问题,而行业的实践者则可以认识到实践中的问题,后者往往是难点。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城乡规划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这一议题,沈尧博士则认为,一是价值判断,不能认为凡是技术都是好的;二是实体智能和虚拟智能一定会有一个接口,而这个接口是什么、在哪里,则要通过设计来转译。因此数字化下城市空间要如何改变,是城乡规划要思考的内容。
党安荣,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党安荣教授就对话的四个议题分别发表看法。在智能技术如何把握城乡发展规律方面,提出可以从时间尺度效应、空间尺度效应和案例研究三个角度思考:时间尺度效应,指应考虑数据和相关事物的波动性特征,确定研究的长周期或短周期时间尺度;空间尺度效应,指应确定研究的空间尺度;案例研究,则指应借鉴现有的相关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但也必须思考方法的适用性。在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方面,提出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1)要思考全要素的内涵是什么,不同空间尺度规划中的全要素存在差异,在规划过程中要将规划对象和场地关联在一起;(2)要思考精细化的本质是什么,各尺度规划管理和规划设计的精细化程度应该存在差异;(3)治理和管控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应思考规划可以治理和管控的范畴。在城乡规划与转型方面,提出生态化转型、人本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是三个重要的视角。在技术对规划诊断和空间治理方面,提出首先要回归本质即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其次要为空间治理确定价值取向,最后积极运用技术方法帮助构建科学合理方案。
来自:中国城市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专家对话:智能规划赋能国土空间全要素管控和精细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