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张松回顾了上海20多年来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的历程与做法。
早在“十一五”期间,为了促进发展创意产业而制定出台的“三不变”政策(产权关系不变、用地性质不变、建筑结构不变),不仅适应了当时工业地区“退二进三”的转型实际,同时也促进工业遗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可以说“三不变”是上海市最早的城市更新政策措施。
2010上海世博会前的旧改主要目标还是补短板,如轨道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包括为配合世博会址规划建设而进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这是现在上海“一江一河”重点地区品质建设的起点并由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包括大量工业遗产的保护保留。
在具体城市更新案例方面也有一些为大家所熟悉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亮点,例如:M50创意园、“八号桥”、“同乐坊”等工业遗产的活化再利用,以新天地、田子坊、建业里为代表的里弄街坊更新改造,还有近年来特别热门的社区微更新(微改造)等。
昨天就在我们规划年会开幕的同时,上海2021城市空间艺术季也拉开了帷幕。今年是第四届,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主题会场就在上生·新所,这里是万科在新的城市更新政策下获得的十年租赁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第一届空间艺术季的主题就是“城市更新”,英文用的是urban regeneration(城市再生)。这也反映了当时上海市规划主管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是很清晰的。
世博会后,浦江两岸滨水空间建成环境的整体提升工程,代表了上海城市更新进入到了追求可持续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阶段。这也是在2019年第三届空间艺术季期间习总书记亲自来杨浦滨江视察后,全国出现“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的城市更新实践探索热潮的源头。
上海的实践表明,城市更新需经历漫长的时间,理念、机制和成效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最后,张松指出,城市更新的定义和城市更新行动的边界还是应当界定清楚,这样才有可能依法、有序和科学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全面开展。
来自:中国城市规划,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学术对话——“如何理解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张松:城市更新需经历漫长的时间,理念、机制和成效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