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2021年,十分不易,北京这座城市和她的工作者们逐渐适应了疫情之下的生产和工作,展现了一幅疫情常态化之下的通勤图景。
2021年通勤出行基本恢复了正常水平,没有了2020年的大幅涨落,全年保持稳定;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波动特征,春节假期前后为疫情防控最严峻时期,往年返乡带来的节前后通勤出行下降现象明显减弱,而劳动节、国庆节等小长假前1-2天通勤出行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
2021年北京中心城平均通勤时耗51分钟,平均通勤距离13.3公里,全年通勤距离、通勤时耗保持稳定,1-2月、7-8月分别由于春节、暑假等原因平均通勤时耗略低于其他月份。
通勤走廊与2020年相比无显著变化,“五带两团”特征依旧显著,副中心区域附近通勤交换有所增加。
在北京如果有早高峰开车向北或向东走的经历,经常会有“拥堵追着走”的体验,即“走到哪、堵到哪”,而事实上可能就是如此。研究发现北京市的早高峰通勤是由西南向东北逐层开始的:
第一层西南方向房山、石景山等地居住的工作者通勤出发最早,在7:30以前;
第二层西三环-南三环附近居住的工作者通勤出发在7:30-8:00左右;
第三层东北方向回天地区、望京、CBD等地居住的工作者通勤出发最晚,在8:00以后。
我们把这种早高峰通勤的空间演变称为城市“苏醒环”。
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是衡量通勤水平的重要指标,2021年北京市中心城45分钟以内通勤占比约为52%。分区域对比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比例,可以清晰看到北京市短时通勤、极端通勤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居住地来看,45min以内通勤占比在城市空间上内高外低。五环内45min以内通勤占比相对较高,平均在60%以上;五环外回天地区北部、通州、大兴等地45min以内通勤明显较低,平均在50%以下,也是极端通勤较为严重的区域;亦庄地区较高,很多区域超过70%。北三县燕郊地区(至北京工作者)45min以内通勤占比在40%以下,优化北京通勤圈居民出行服务需重点考虑。
从工作岗位来看,45min以内通勤占比空间分布南高北低。北部中关村片区、望京、上地等工作岗位45min以内通勤相对较低,平均不到50%,是吸引极端通勤较多的区域;长安街及以南金融街、CBD、丽泽、亦庄等地45min以内通勤占比相对较高,平均超过50%。
对比CBD、中关村、上地、亦庄等典型就业区,以及回龙观、北三县燕郊等大型居住区,发现区域之间通勤时间差异性显著,这种差异刻画了不同工作者的画像特征。
中心城岗位聚集区CBD和中关村,通勤时间差异不大,属于“朝8晚7”人群。
上地和亦庄是五环外的岗位聚集区,产业类型差异导致了差异化的通勤特征,亦庄为生产制造业产业园“早起型”,上下班时间较早;上地则刚好相反,为服务业互联网公司“贪黑型”,上班时间晚,加班现象明显。
回龙观、燕郊为大型居住社区,相比而言,燕郊(北京工作)地区居住的是最辛苦工作者,大部分人6:30左右就要出发奔赴工作岗位。
CBD、中关村、上地、亦庄四个岗位聚集区相比:
亦庄30万工作岗位吸引的工作者高度集中于区域周边,半数(15万)通勤者居住在6km以内,平均通勤时耗最短,为48分钟;
上地17万工作岗位吸引的工作者来自回天、昌平等地,区域通达性较弱,平均通勤时耗最长,为58分钟,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占比超过60%;
CBD(37万岗位)平均通勤时耗50分钟低于中关村(33万岗位)55分钟,45分钟以内通勤覆盖范围也较广,分析主要是由于CBD区域交通通达性好,通勤便利度较高。
疫情之下,每个岗位的工作者都为这个城市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年艰难前行,但同时也有收获。希望疫情早日过去,希望前行皆坦途。
本文来自: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智能交通所 雷方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1北京市通勤特征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