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青岛规划研究的文章,摘录如下:
以规划先行的系统性思维引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以《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为统筹,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发展的顶层设计。首先,确保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线路、特高压廊道等与国省、区域规划上下衔接、刚性传导。其次,结合青岛自身条件,突出工业互联网特色优势,在市域范围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科学有序的产业分工布局,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如工业互联网产业以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为定性,面向全市各功能区、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芯片、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等高价值环节,定向布局产业集聚区。在5G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则定位于打造全国5G网络建设的示范区,以大型宏基站为骨干覆盖,以密集化、小型化、智能化的小型微基站为补充覆盖的方式实现信号全覆盖,确定基站总量规模,建立整体基站布局框架。
第二,开展专项规划和前瞻性系列研究,将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列入国土空间规划专题专项编制的重点任务,系统开展研究(见图4)。融合大数据信息、传统数据,摸清家底。参考雄安经验,合理构建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建设的指标体系,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提出发展战略和路径。
第三,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单元为核心,明确规划单元分区、场景和设置标准, 初步确定建设要求,强化规划的管控和引导,做好用地控制预留和近期项目入库管理(见图5)。对于特高压线网及场站、城际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及场站等会对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市政交通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用地保障具体方案和用途管制规则。如对特高压线网要完善区域调峰电厂建设,加快500kV变电站和受电通道建设,电网规划与建设适度超前,强化东西、南北电网间联络;对特高压场站要完善统调电厂建设,明确新改扩建电厂和变电站项目。对于部分不独立占地的设施,也需要全域统筹并结合用地属性进行布置,实行指标管控,如5G基站以规划管理单元为核心,明确规划分区、场景和基站设置标准,初步确定基站的设置点位并提出塔型、塔高等“多杆合一”建设要求,加强规划的管控和引导。
以土地供给的多样性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工作中,遵循资源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优先安排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实现“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
第二,根据发展和改革部门、交通运输部门、大数据管理部门等需求信息汇总制定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准入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保障。实施存量用地挖潜,工业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产业,可继续实行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执行。探索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根据产业发展周期、企业发展情况等,采用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新型基础设施项目。针对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5G网络设施、新能源充电桩等可采取点状供地、配建供地等多种供地方式。
第三,实时汇总全市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数据信息,分析土地市场涉及的新型基础设施土地交易规模、结构、时序、节奏等规律,定期形成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在线下线上市场及时公开,为交易主体提供市场形势分析服务。按季度召开土地招商推介会,按月向招商部门、民营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实现“以地招商”,引导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落地。
提升审批效能的整体性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继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前期跟进服务的创新模式。提供全流程“项目管家”服务。尤其是在项目招商洽谈、选址工作开展过程中,提前介入给出综合考虑产业政策、投资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符合性、空间规划符合性、环境影响、建设标准等专业意见建议,引导项目落地。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工程中,提供“点对点”服务,积极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二是重构审批流程。实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测验合一”,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与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用地批准书合并,压缩项目的审批时间。实行“多测合一、成果互通”,实现建设项目规划核实、土地核验、不动产登记同步办理。深化完善业务系统网办能力,逐步达到“不见面审批”标准,提升行政审批效能(见图6)。三是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承诺许可发证制度。建立工程设计方案“一链式” 审查机制,使服务对象只跑一次腿即可完成设计方案阶段的全部审查。建立容缺受理制度,即在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容缺土地手续情况下进行模拟审批,压缩用地手续报批和供给手续办理时间,进而保障“拿地即开工”。
以自然资源的智慧化管理助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基础,整合市级土地、矿产、房屋、测绘、规划、消费大数据等各领域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叠加筛查、系统研判等功能,借助区块链,在规划审批、土地审批、不动产登记等领域进行研究探索,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支撑,同时作为全市大数据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二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空间数据体系。利用倾斜摄影等,基于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快速生成高精细度、高真实感的城市数字化实景三维数据模型;基于空天地海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挖掘,开展高精定位和高精地图建设;综合运用“GIS+云计算”、卫星INSAR等新手段开展多源影像信息、地上地下一体化的三维数字化信息的采集、处理与整合,做好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智慧分析监测与数字化管控。
现阶段,基于我国关于规划和土地要素保障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梳理新型基础设施的政策、定义与内涵,探索新型基础设施与规划、土地要素配置的关系。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在规划和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有着不同需求;另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巨大。在此论断基础上,本文从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土地资源供给、自然资源管理服务创新三方面提出保障策略。最后,以青岛市在规划和土地要素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做法为例进行实施路径的具体分析。
随着“新基建”成为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领域之一,本文立足自然资源管理的“两统一”职责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保障进行思考。但是,新型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基础设施,空间要素配置随着其自身技术发展演进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全生命周期的规划和土地要素保障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随着机构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各项改革工作纵深发展,本文也期望通过初步探索,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支撑。
本文节选自,青岛规划研究,基于规划和土地要素保障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文
文章来自:青岛规划研究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青岛市规划和土地要素保障新基建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