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卢锐,赵栋,等 规划师杂志的文章,摘录如下:
一、未来社区的基本内涵
“Community”一词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泛指联系紧密的社会群体。后来,芝加哥学派赋予其“地域边界”的内涵,并为学界所接受。汉语词汇的“社区”由我国学者费孝通先生翻译并引进,其被界定为一定地域、人口社会生活的共同体。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文对社区的界定沿用这一含义。
目前,国内外对未来社区尚无明确定义,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9〕8号)及配套文件,浙江未来社区的核心为“139”框架模型:“1”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3”即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3类关系,构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9”即创新集成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九大场景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概括而言,未来社区是指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宗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的现代化新型居住单元。未来社区将相关社区规划理念与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整合起来,代表着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和社区治理的创新方向。
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社区包含6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美好生活为目标追求,更加注重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功能复合的邻里中心为依托,叠加高品质公共服务,构建24小时全生活链功能体系;二是以和睦共治为治理方式,更加注重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构建新型和谐邻里关系;三是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理念,更加注重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四是以美丽宜居为环境底色,更加注重打造社区优美环境;五是以智慧互联为基本特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数字化平台,提升社区服务的精准化水平;六是以创新创业为时代风尚,更加注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共享经济潜能。
二、未来社区中的城市更新特征
浙江未来社区建设工作蕴含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谋划,涉及城市规划、社区建设、空间治理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对城市更新的考量,具备城市更新的内在特征。
一方面,未来社区是城市更新的基本单元。在我国更新理念从“大拆大建”向“绣花织补”转变的过程中,社区因其适宜的规模尺度、明确的参与主体与基层治理优势,成为城市更新的理想基本单元。居民参与规划建设的行为常被界定为“公众参与”,然而国际经验表明,在社区居住环境的公共决策行为中,因空间治理的组织主体明确,社区参与比公众参与更有助于将规划实践和研究对象聚焦于与城市建设和社区治理直接相关的居民群体,也更符合城市更新中的多元合作概念内涵。因此,城市更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有助于梳理该地域单元内用地的社会属性,研究不同社区人群的需求,顺应城市更新从“见物”向“见人”的转变。2020年,城市更新白皮书《聚焦社区更新,唤醒城市活力》指出,加速推动社区更新改造是城市存量挖潜、产业人口重构的重要抓手,亦是唤醒中国城市活力的关键。
另一方面,未来社区以旧改类优先为建设导向,强调更新改造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社区自启动试点以来历经6批申报,创建类型由5类逐渐简化至2类。前3批申报的5类创建类型包括整合提升类(2000年后建造且整体建筑质量、环境品质较高)、拆除创建类(2000年前建成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老旧小区)、拆改结合类(前两类的混合体)、规划新建类(在开发条件较好的城市发展核心区内新建开发)、全域类(在条件成熟的相对独立区域或平台,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内全域创建),其中3类涉及老旧小区改造;第4批开始申报时只有新建类和旧改类2类,且鼓励各县、市、区优先申报旧改类或连片旧改类,全省已通过验收的首批28个改造社区均为旧改类社区。
未来社区中的城市更新强调重塑空间,促进传统与现代交融。在这过程中不只是人改造了空间,空间也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反作用,形成了有别于以往冷漠邻里关系的新的社区关系,这一目标主要以场景为载体来实现。
三、场景理论在未来社区更新中的适应性及策略
1、场景理论的提出与引入
“场景”一词最早出现于电影中,指在固定的时空组合中通过事件和人物交织所构成的画面,也指在特定地点拍摄的连续的镜头,是一个文化领域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场景引入城市社会的研究中,提出“场景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的舒适设施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场景,场景的符号意义经由文化消费实践而外化并传播,最终汇聚创意阶层等高素质人才资源,推动城市更新转型与消费活力提升。随着增长主义的终结与存量开发的转型,以及人们对于城市多样性空间与设施的需求,原有房地产导向的更新模式难以为继,转向以文化消费为特点的软实力驱动,场景理论也因其与时代发展特征的匹配性,为城市尤其是社区层面的更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国内已有学者关注到场景理论的适用性,尝试将场景理论引入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领域。李智轩等人分析了未来城市场景的四大趋势,提出面向场景的城市规划总体框架和场景化转型路径;李和平等人基于场景理论整体性、多元性、动态性的内涵特征,探讨了场景理论在历史城镇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赵万民等人结合重庆老旧小区的场景化改造,提出由主体角色画像、空间设计营造和文化活动组织3个部分组成的场景改造策略;王韬等人以广州旧工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场景理论探究广州工业用地更新空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赵炜等人剖析了场景视角下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的问题与目标,从实践中归纳成都城市社区更新的场景营造框架。从已有成果来看,场景理论引入城市更新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若干单个案例上进行了实践校核。而集成了九大场景的未来社区是近几年浙江全面、系统推进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基于场景理论的规模性实践探索。
2、场景理论在未来社区更新中的适应性
(1) 场景要素为未来社区的场景构建提供依据。
场景理论将“场景”定义为一定区域内蕴含特定符号意义的城市舒适设施组合,包括5个要素:①邻里、社区;②物质结构、城市基础设施;③多样化群体,如存在民族、性别、职业、教育的差异情况等;④前3个元素及活动的组合;⑤在场景中孕育的符号意义,包括合规性、真实性和趣味性。合规性表现为传统、领导、功利、平等,其内涵是场景中的秩序和价值观;真实性涵盖了本土、族群、国家、理想主义等内容,核心是自我认同;趣味性包含了文化品位、时尚元素、礼仪、出格、张扬等内容,关键在于表现和冲突。
场景的构成要素及空间表达为未来社区的场景营造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与方法。未来社区的更新改造以社区为对象,按照规划单元(用地规模为50~100 hm2,系统规划布局九大场景)、实施单元(用地规模为20 hm2左右,布置急需呈现的场景)两个层级进行空间统筹,改善社区建筑、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时,通过居民在社区环境及相关设施中的活动培育出的合规性、真实性和趣味性,促进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未来的生活方式、创新创业的氛围,服务于全龄段和多样化的居民。
(2) 场景构建的整体性原则与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的集成性要求高度吻合。
场景理论强调场景的整体性建构,认为应从整体视角来协调舒适设施的建设,不应单独看待舒适设施的个体影响,而是更多考虑不同舒适设施的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场景会给区域带来什么样的社会空间效应。浙江未来社区九大场景是一个集成系统,建筑、交通、低碳三大硬场景是支撑六大软场景的空间载体,其中邻里场景作为基础场景可以更好地促进其他场景的落地实现,教育、健康、创业等现实场景与服务、治理等虚拟场景有机融合。未来社区的场景集成有效规避了更新过程中项目与项目、项目与建成环境之间产生负外部性的“合成谬误”,从而保障更新实施的整体性。
3、引入场景理论的未来社区更新策略
场景理论揭示了场景塑造驱动城市发展的逻辑:由各种舒适设施组合形成的特定场景,彰显了不同的符号意义和价值取向,吸引着不同群体前来居住、生活和工作,从而驱动城市与经济的发展。同理,场景理论在未来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机制表现为场景化更新,即以各类舒适设施为载体,根据空间要素的更新与组合形成不同场景,通过特定场景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对不同群体产生集聚效应,进而推动社区发展并彰显未来属性。具体而言,未来社区的场景化更新策略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 通过不同的舒适设施组合形成场景集成系统。
场景是社区生活方式的容器,是地方文化、社交环境、科学技术、消费品位等复合型生活需求与功能的空间载体。结合居民诉求,浙江在未来社区更新过程中通过空间资源要素的有机更新,改造、新增各类提升生活舒适度的设施,在多样化的活动、复合型的功能中形成若干场景;采取单个场所承载多项场景、多处舒适设施组合构成一类场景、场景与场景间深度互嵌等方式,交融形成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集成系统。
(2) 以特定场景为触媒培育特定的符号意义。
以场景驱动的社区更新模式,是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文化创意和场景营造为主要方式,赋予社区空间舒适的生活体验和美学意义,以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推动社区全面更新。因此,可在社区公共空间与相关设施中嵌入社区文化和空间记忆,形成标志性的特定场景。由特定场景表达特定的符号意义,关键在于通过更新后的场景表达出合规性、真实性与趣味性。具体方式为:在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场景化更新中,以公平价值观与平等秩序体现合规性;在社区景观风貌、标志性文化节点的场景化更新中,以本土化特征和理想主义情怀体现真实性;在主题性或虚拟性场景更新塑造中,以矛盾、冲突等方式体现趣味性。
(3) 由多元场景吸引多样化群体,挖掘社区新价值。
多样化、全龄段的群体是社区保持活力的基础,多元场景与社区更新的直接关联体现在其对于不同群体的吸引作用上。不同群体有各自的场景偏好,应通过塑造不同的开放型场景,吸引社区居民、外来就业人员、游客等多样化群体及老年人、儿童、婴幼儿等全龄人群,以多种场景的融合促进不同类别群体在社区空间集聚活动,同时在交往中树立具有认同感的社区价值观与规范意识。
摘录自:卢锐,赵栋,黄琴诗.浙江未来社区场景化更新策略及实践[J].规划师,2022(11):65-71.
文章来自:卢锐,赵栋,等 规划师杂志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未来社区的基本内涵与城市更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