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社区 城市设计 规划 街区 办公 道路 保护 慢行交通 智慧城市 居住 汽车 行为 数据 技术 管理 空间规划 创意 艺术 系统 宜居 如何 建筑 设计 空间 公交 共享 环境 城市 慢行交通系统 出行 小区 活动 资料 人口 模式 小学 尺度 活力 公共空间 区域 通勤 平台 可持续 新区 科技创新 结构 生态 公共服务 服务 学习 特色 展览 交通 社区建设 步行 运动 车位 公共交通 国际 高效 可持续发展

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的多方面应用。通过分析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景观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应用,阐述其对提升城市规划科学性、合理性和人性化水平的重要作用,旨在为城市规划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发展需求。如何精准把握城市居民的需求,成为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关键。人群画像技术通过对大量人群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够清晰呈现不同人群的特征、行为模式和需求偏好,为城市规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人群画像技术概述

2.1 定义

人群画像技术,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统计学方法,对特定人群的各种属性、行为特征、兴趣偏好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刻画与分析的技术手段。它通过整合和挖掘多源数据,将抽象的人群具象化为具有明确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群体形象,帮助决策者深入了解目标人群,从而做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决策。

2.2 数据来源

互联网平台数据:涵盖各类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搜索引擎等产生的数据。例如,社交平台上用户的个人资料、发布内容、互动行为等,能够反映用户的兴趣爱好、社交关系和生活方式;电商平台记录的用户购买行为、浏览记录、评价信息等,可用于分析用户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能力。

移动设备数据: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定位功能、应用使用数据等,获取用户的出行轨迹、停留时间、常去地点等信息。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展现用户的日常活动范围和行为规律,为分析人群的空间分布和出行模式提供依据。

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包括交通卡口数据、公交刷卡数据、水电燃气使用数据等。交通卡口数据可统计车辆和行人的流量、流向;公交刷卡数据能反映乘客的出行路线和时间;水电燃气使用数据则有助于了解居民的居住和生活习惯。

2.3 构建流程

数据采集:从上述多种数据源中收集原始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清洗和预处理,去除重复、错误和无效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特征提取:从清洗后的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消费偏好、出行习惯等。这些特征将作为构建人群画像的基础维度。

数据分析与建模:运用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例如,通过聚类分析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群归为一类,通过关联规则挖掘发现不同特征之间的潜在关系。

画像构建与可视化:根据分析和建模的结果,构建人群画像,并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如用户标签云、行为热力图、特征分布图等,便于决策者快速理解和应用。

2.4 核心算法

聚类算法:如 K-Means 算法,将数据集中的对象划分为 K 个簇,使得同一簇内的对象相似度较高,不同簇之间的对象相似度较低。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人群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例如将消费者按照消费行为和偏好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如 Apriori 算法,用于发现数据集中项之间的关联关系。在人群画像中,可用于挖掘不同特征之间的潜在联系,如发现购买某类商品的人群通常还具有某种特定的兴趣爱好或行为习惯。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学习,建立分类模型,用于对新数据进行分类预测。例如,利用决策树算法根据人群的年龄、收入、教育程度等特征预测其消费倾向。

2.5 应用优势

精准定位:能够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人群,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为城市规划提供精准的目标定位。

数据驱动决策:基于客观、真实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避免主观臆断和经验主义,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个性化服务:根据不同人群的画像,提供个性化的城市服务和设施配置,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动态更新:随着数据的不断更新和积累,人群画像能够实时反映人群特征和行为的变化,为城市规划的动态调整提供支持。

三、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中的应用

3.1 居住空间规划

不同年龄、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的人群对居住空间有着显著不同的需求。年轻的单身人士或新婚夫妇,可能更倾向于小户型、靠近工作地点和娱乐场所的公寓,注重便捷的生活服务和社交空间。而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则更关注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规划师在进行居住空间规划时,依据这些人群画像数据,在不同区域布局不同类型的住宅。例如,在城市新兴产业园区附近,建设紧凑实用的小户型公寓,配套共享办公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满足年轻上班族的需求;在环境优美、教育资源丰富的区域,规划建设低密度、大户型的住宅小区,配备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儿童游乐设施,吸引有孩子的家庭入住。

3.2 商业空间布局

人群的消费习惯、购物频率和消费能力是商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不同区域人群画像的分析,能够准确判断商业需求。在高校集中区域,由于学生群体消费能力相对有限,但对时尚、餐饮和娱乐的需求旺盛,可规划建设以快时尚品牌、平价餐厅和娱乐场所为主的商业街区。

在高端住宅区周边,根据居民较高的消费能力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布局国际知名品牌的专卖店、高端餐厅和精品超市等。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线上线下购物行为,确定商业中心的功能分区和业态组合,提高商业空间的运营效率和吸引力。

3.3 公共空间规划

不同人群的活动特征和需求决定了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功能。运动爱好者热衷于户外活动,需要充足的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在公园、绿地规划中,针对这部分人群,设置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健身步道等专业运动设施,并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

文化爱好者对文化活动和艺术氛围有较高需求,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建设文化广场、艺术展览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举办各类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和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如为儿童设置安全、有趣的游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休闲座椅和棋牌活动区域。

四、人群画像技术在交通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4.1 公共交通规划

了解人群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是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关键。在通勤高峰时段,上班族主要集中在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的通勤路线上。通过对人群出行数据的分析,在这些主要通勤路线上增加公交班次、开通快速公交专线,提高公交车辆的发车频率和运行速度,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

针对学生群体,根据学校的分布和上下学时间,合理规划校车路线和停靠站点,确保学生能够安全、便捷地上下学。同时,利用智能公交系统,实时监测公交车辆的运行状态,为乘客提供准确的车辆到站信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

4.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步行和骑行人群的比例和出行需求,影响着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在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和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区域,以及风景优美的滨水地带、山林地区,规划建设连续、舒适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自行车道应与机动车道有效隔离,设置合理的坡度和转弯半径,保障骑行安全。

步行道要注重景观设计,配备充足的照明设施、休息座椅和垃圾桶等。同时,结合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动车的投放,优化慢行交通网络,方便居民短距离出行,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4.3 停车设施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人群的车辆拥有量和停车需求,合理规划停车设施。在商业中心、医院、写字楼等停车需求大的区域,建设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库等多层停车设施,增加停车位数量。利用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位的实时查询、预订和引导,提高停车场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

在居民区,根据居民的车辆保有量和居住密度,规划地面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场。同时,考虑到电动汽车的普及趋势,预留一定比例的充电桩停车位,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

五、人群画像技术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中的应用

5.1 教育设施规划

区域内学龄人口的数量、年龄分布和教育需求,是教育设施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人群画像数据的分析,准确预测不同区域的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合理规划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在新建居民区,根据人口密度和学龄儿童数量,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区域,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或扩建学校,优化师资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考虑到特殊教育需求,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或在普通学校设置特殊教育班级,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5.2 医疗设施规划

人群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影响着医疗设施的规划和配置。在老年人口密集的区域,由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对康复护理和长期照护的需求较大,应增加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设施的建设,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康复设备,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在年轻人较多的区域,结合年轻人常见的健康问题,如运动损伤、美容整形等需求,适当配置运动医学诊所、美容医疗机构等特色医疗服务机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5.3 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人群的文化兴趣和娱乐需求,决定了文化娱乐设施的类型和分布。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区域,建设艺术展览馆、音乐厅、剧院等高端文化场所,举办各类国际艺术展览、音乐会和戏剧演出,满足文化爱好者对高品质文化艺术的追求。

在居民集中的社区,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健身房、游乐场等大众文化娱乐设施,举办社区文化节、电影放映、亲子活动等,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兴趣爱好,开展个性化的文化娱乐活动,如为青少年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文艺比赛等,为老年人组织广场舞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

六、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6.1 景观风格设计

不同人群对景观风格有着不同的偏好。历史文化爱好者对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元素情有独钟,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设计中,应保留和修复传统建筑,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营造古朴、典雅的历史氛围。

现代年轻人则更倾向于简洁、时尚、富有创意的景观风格。在城市新区和商业区的景观设计中,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设计手法,打造线条流畅、色彩明快的城市景观,体现城市的活力与现代感。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景观既具有时代感又具有地域辨识度。

6.2 景观设施配置

根据人群的使用需求,合理配置景观设施。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符合儿童身体尺度和心理特点的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攀爬架、沙坑等,周围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休息座椅,方便家长看护。

在老年人活动场地,配备舒适的休闲座椅、棋牌桌、健身器材等,地面采用防滑材料,确保老年人活动安全。此外,还应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残障人士使用。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公共卫生间、饮水设施、垃圾桶等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使用体验。

6.3 植物配置

考虑人群对植物的喜好和生态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在居民区,选择具有观赏价值、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的植物,如桂花、香樟、银杏、紫薇等,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在医院、学校等区域,种植一些具有舒缓情绪、杀菌消毒作用的植物,如薰衣草、薄荷、柠檬桉等。同时,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搭配不同的植物品种,实现四季有景。此外,还应注重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培育本地乡土植物,维护生态平衡。

七、人群画像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7.1 智慧社区建设

通过对居民生活需求和行为习惯的分析,利用人群画像技术建设智慧社区。在社区安防方面,安装智能摄像头、门禁系统、烟雾报警器等设备,实现对社区安全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在智能家居方面,推广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窗帘等设备,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

利用社区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生活服务,如在线购物、家政服务预约、社区活动报名等。同时,通过社区大数据分析,了解居民的需求和反馈,优化社区管理和服务。

7.2 智能交通管理

借助人群画像数据,实现智能交通管理。通过交通流量监测系统,实时采集道路上的车辆流量、车速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交通拥堵状况,优化交通信号灯的配时,实现交通流量的智能调控。

通过智能停车系统,实现停车位的实时查询、预订和引导,提高停车场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同时,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鼓励绿色出行。此外,利用智能公交系统,实时监测公交车辆的运行状态,为乘客提供准确的车辆到站信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

7.3 公共服务智能化

根据人群画像信息,提供智能化的公共服务。通过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为居民提供在线政务服务,如户籍办理、社保查询、公积金提取等,实现政务服务的便捷化和高效化。

在医疗服务方面,实现医疗预约、在线问诊、电子病历共享等功能,方便居民就医。在文化服务方面,提供文化活动信息发布、在线文化课程学习、文化场馆预约等服务,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智能化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居民的满意度。

八、结论

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依据。通过运用人群画像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和活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智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规划搜索
规划云-规划行业搜索
规划搜索,规划知识图谱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人群画像技术在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