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笔记——推荐一则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圳规划的文章,摘录如下:
一、项目背景
2016年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大规模涌入城市,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深圳市发展慢行交通提供了重要契机。201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城市质量提升年”及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均提出了改善自行车交通环境的要求。“自行车回归城市”已成为深圳交通发展新趋势。
作为改革先锋区及“山海城”特色综合城区,南山区拥有适宜的街区尺度、多元的出行诉求,具备发展自行车交通的内在禀赋。构建高品质自行车交通系统,促进出行结构优化调整,已成为南山区建设“中国硅谷”核心区、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亟需系统改善南山区自行车交通网络、空间及环境,构建高品质的自行车交通系统。
二、规划思路
本规划按照“全网踏勘、摸清家底;设施评估、量化品质;数据分析、精准画像;检讨反思、明确目标;分区分级、精细规划”的规划思路开展工作。
(一)全网踏勘、摸清家底
通过制定一套要素完整的自行车交通设施及环境调查表单,组织开展覆盖全南山区路网的踏勘调查,为科学开展本规划提供数据基础。
(二)设施评估、量化品质
从关注自行车出行者需求视角,建立品质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客观评价南山区自行车交通设施建设水平与品质,为自行车交通交通设施及环境改善提供量化指引。
(三)数据分析、精准画像
共享单车作为“互联网+”交通服务的新兴产物,其蕴含记录着海量的时空行为数据信息,对此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弥补了传统城市规划对居民时空行为的规律与决策机制考虑的不足。以此契机,通过对共享单车骑行大数据分析,可客观掌握南山区自行车出行者画像特征、时空出行特征、跨区/区内/通道/轨道站接驳等出行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可全时段、全方位辨识南山区各通道、节点共享单车骑行流量,为制定合理规划方案及建设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四)检讨反思、明确目标
通过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解读与反思既有市、区顶层规划与相关规划指引要求,提出符合南山区城市发展、街道机理、骑行需求、品质要求的自行车交通发展目标与规划指标。
(五)分区分级、精细规划
制定自行车交通分区发展策略和设施分级规划指引,结合踏勘掌握全网道路的自行车设施供给水平和骑行大数据分析的出行需求,制定精细的自行车道网络、自行车停放区及其他配套设施完善规划方案。
三、主要内容
(一)全路网踏勘
全区调查骑行里程996公里,道路断面超1200个,踏勘点超4800个,形成自行车道、自行车停放点、交叉口无障碍化、标志标识4类45项目详细的设施档案表。
(二)建立出行品质模型分级标准
综合考虑骑行安全、舒适和清洁环境,建立自行车出行品质评价模型以及基于出行者需求差异的出行品质分级标准,对南山区内281条路、2882个路段(双侧)进行自行车出行品质评价。
(三)出行分析模型建立
建立自行车交通出行分析模型,基于全区每日约62万次共享单车骑行订单、124万条、1116万项大数据,分析全时段、全方位辨识各通道、节点流量。
(四)大数据分析
通过利用共享单车骑行大数据分析南山区自行车出行规模、出行者画像、出行时空分布等特征,主要得出年轻(75.34%骑行者年龄为20-40岁)、通勤(占54.77%)、短距(平均出行距离为1.3km)、接驳(轨道站点周边骑行周转强度是全区平均水平的18.1倍)是南山自行车出行者主要特征。
本规划明确提出“重构便捷接驳、连续畅达、安全舒适的自行车交通系统,提升骑行者的价值认同和身份归属,让自行车成为所有人值得信赖的出行选择”的自行车交通发展目标。为有效指导实现目标,本规划从便捷接驳、连通畅达、安全舒适3个维度、软硬结合提出具体规划指标。
(五)总结反思
从网络规划、停放空间、公交接驳、节点优化四个方面总结借鉴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柏林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检讨和反思等既有规划及标准指引,提出功能分区、车道分级、网点分类的规划方法及改善措施建设要求。
(六)提出规划方案
根据南山轨道网络规划、自行车出行需求、道路环境等条件,全区划分28个骑行单元,提出1932段、871公里的自行车道规划方案和665个自行车停放网点规划方案。
(七)制定设计方案
试点选取南山区后海片区、赤湾片区骑行单元,基于精细化的大数据分析及现场踏勘,制定详细的自行车道、停放设施、无障碍化设计方案。
四、创新特色
本规划相对于国内既往同类项目,在汲取传统规划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大数据分析,提出“神经元结构特征的网络理念”,打造具有南山区特色的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本规划主要创新特色如下:
(一)设施调查
剖析问题由感性认识向寻真问理转变,由传统的硬件设施调查转为“硬件+软件+品质评估”的模式,建立一套可量化、可比较、可实施的自行车出行品质评价指标体系,为自行车出行环境改善提供规范化的流程、方法。
(二)特征分析
出行特征由传统粗放的抽样分析向动态精细的大数据处理转变,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剖析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弥补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对居民时空行为规律与决策机制考虑的不足。
(三)规划理念
设施规划由车本向人本转变,即传统的以车为本、突出连通转为以人为本、突出接驳,从实际的自行车交通出行需求来看,自行车道等级及结构更像“神经元网络”而非依托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的“骨架网络”。本规划从“反思-联想-仿生”的角度,提出围绕轨道及交通枢纽点形成自行车“神经元网络”规划理念。
(四)规划方法
改变传统规划方法,形成基于“神经元网络”规划理念的功能分区、车道分级、网点分类的规划方法。
功能分区方面,由模糊向清晰转变,改变以往骑行单元划分功能导向不清、甄别条件不明的问题,考虑轨道交通发展、自行车出行需求和屏障隔离等因素,明确骑行单元划分指标及标准。
车道分级方面,由网格向放射转变,改变以往自行车道等级划分以车为本、主次矛盾不清、建设难落实的问题,按照自行车道所承担自行车交通出行功能和出行强度的不同,重点解决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出行的供需矛盾问题,将自行车道分为接驳道、连通道和休闲道。
网点分类方面,由无序向有序转变,填补在共享单车发展趋势下停放网点规划方法的空白,根据自行车出行需求,结合“规模等级化、网点密度均衡”的规划原则,以客流集散点(轨道和公交站点)为锚固点,按照不同服务功能的网点进行逐层推进布设,有机连接商业办公点、学校、医院、居住小区、公园等设施。
(五)指标设计
规划指标由注重“硬件”向“软硬”结合转变。传统规划强调连续、畅达等设施“硬”指标,本规划新增设计兼顾人性化的安全、舒适等环境“软”指标,为引导建设高品质、强吸引的自行车出行环境提供保障。
五、实施效果
(一)落实创新规划理念
创新的规划理念被纳入由市委市政府同意,市交通运输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深圳市完善自行车交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深交[2018]157号),提出“大力重构连续成网、便捷接驳、环境友好的自行车交通网络,打造3-5公里的微笑生活圈,提升自行车交通的活力与吸引力”作为核心指导思想,要求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二)采纳规划方案
本规划方案已被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采纳,并形成南山区自行车道年度建设计划,为有序开展自行车道建设提供依据。经联合南山区城管局、建筑工务署等多个部门现场踏勘确认,典型片区的自行车道改善规划示范路段和试点自行车交通接驳点改善规划方案均被采纳并建设投入使用。
(三)推广规划方法及流程
本规划创新建立了“踏勘调查标准、品质指标评估、大数据需求分析、分区分级网络构建、精细规划设计指引”的全链条、精细化、可复制的自行车交通规划方法及流程,对我国在城市及片区层面自行车交通改善规划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深圳规划
专题PPT,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规划实践:深圳市南山区自行车交通系统改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