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推荐标签
中国
街区
上海
道路
国家
如何
小区
城市
片区
研究
开放
公共服务
服务
市政
🔊 提醒:这是一篇2016年发布的文章,由于机构改革的原因,请注意内容的时效性。
从马伊琍微博发文批评机场母婴室,到网上对“非封闭小区”的各色议论,城市公共设施及其标准,成为近日社会舆论的核心问题。如果说,在马伊琍的批评中,公共设施的问题还停留在具体物件的有无好坏,乃至是否人性化之上的话,那么,后面这一类讨论,则因直接触及到城市中产的利益,而进一步把城市公共设施争议的实际处境揭示得更为直白。那就是,在现代城市中,公共设施的定义从来不是不言自明的,它始终面临着谁主张、谁提供和谁享受的难题。
至此,每一次针对公共设施的讨论,如果只是停留在在具体设施之上——无论是机场母婴室,还是小区道路,恐怕是不够的。如果说,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性,往往是由现代城市与生俱来的资源聚集所形成和加剧的,那么有针对性的讨论,便应该首先对公共设施的不均衡性做一番考量和计较,进而对“公共设施”给出新的定义。比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对不均衡性相对较低的公共设施给予更多的投入,而不是花大价钱造那些不均衡性更强,更集中于为少数人服务的公共设施。比如,是否可以打破常规思路,更积极地修改规则,让既有的公共设施进一步开放,就近为更多的群体服务,而非以公共的名义,将人们拒之门外。再比如,在网络经济和分享经济的今天,是否可以重新定义既有的“公共设施”,将闲置和封闭的社会资源,尤其是信息与思想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更多的人为之后的社会变革做好准备。
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
来自微信公众号:我们的城市
END
本站无留言讨论功能。交流讨论,欢迎加入国匠城知识星球APP。知识星球为学习型付费社群。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知识星球”即可下载安装。微信扫码加入。
城市规划学社
每日分享,每周专题
专题PPT,交流社群
专题PPT,交流社群
城市数据学社
数据新闻,数据申请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数据教程,交流社群
规划管理交流
规划管理,经验交流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仅限规划管理工作人员加入
小编工具:无版权免费可商用图片搜索 | 规划行业搜索聚合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13132097@qq.com:规划头条 » 罗小茗:公共设施的始终面临着谁主张、谁提供和谁享受的难题